要闻 2020-07-16 00:00:00 中国电力新闻网
一路向南,驶离北京市区半个多小时后,采访车在房山500千伏变电站前停住。
一座站,一辈子,守一城光明
――探访华北地区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房山变
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记者 朱怡 徐金巾 刘钦壮 通讯员 高得莲
一路向南,驶离北京市区半个多小时后,采访车在房山500千伏变电站前停住。
这片山脉、这方天空、这些电气设备,对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房山500千伏变电站运维专责工刘东峰来说再熟悉不过了。他和一代代变电运维人已在这里坚守了整整35个年头。
滴水窥海,跬步积远。
面对这滴水,我们读到了变化。作为华北地区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,房山变电站35年的嬗变,见证了京畿电力在建设全面小康征程中的前行步伐。
面对这滴水,我们读到了不变。发展巨变的背后,我们更感受到了一代一代冀北电力人接续传承,不变的初心。
掌一城灯火,护一站白首。就快退休的刘东峰用手反复摩挲已经退运的主控台,缓缓说道:“如果可以,我愿在站里一直守下去,我愿守一辈子。”
老站实现华丽转身
华灯璀璨,京华大地繁华盛景,房山变电站的身影注定要融入这座城市的记忆中。
20世纪80年代初期,为了解决北京地区电力短缺以适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,1985年,一座面积、容量和负荷都为当时之最的500千伏变电站――房山变电站拔地而起,极大地缓解了北京地区电源容量严重不足的局面,标志着华北电网进入超高压电网发展新时期。
35载荏苒,房山变电站一直守护着北京的南大门,为百姓送去光明,更源源不断为首都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
坚守一辈子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刘东峰是房山变电站的第一代运维人员,1985年刚参加工作就在房山变电站,至今已经有整整35个年头了,可以说是房山变电站历史变迁的见证者。而刘东峰也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,变成了两鬓泛白的老师傅。
回想起当年的工作场景,刘东峰依然记忆犹新:“那时候路不像现在,都是石子路,每天骑着自行车来上班。但心里很骄傲,能到华北地区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上班,在当时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。”
时隔35年,刘东峰对当时房山变电站的上级电源线还如数家珍:那时候设备和技术都和现在有天壤之别,站里一共就大房双回线两条500千伏线路,这两条线路连接着大同第二热电厂和北京地区,负责输送30%的负荷。
坚守一辈子,需要激情,更需要与时俱进。
今年42岁的李宏鹏1997年来到房山变电站,那一年他20岁,此后一待就是22年。李宏鹏回忆:“房山变电站每一次改造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,可以说,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站里的设备越来越好。”
近年来,全新的自动化监控系统、35千伏开关柜、混合气体绝缘开关(HGIS)等设备悉数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变电站。与此同时,一大批“超龄服役”的老设备完成历史使命被拆除,一座老站实现了华丽转身。
照亮城市发展变迁
顺着线缆的手势深情回望,让时间和视角自由回溯。
驻足回首,分区停电、错峰用电、拉闸限电已成为20世纪泛黄的记忆。以房山变电站为起点,循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,北京地区电网供电实现由薄弱到坚强的转变。
1985年,华北地区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房山站投产运行,开启了京津唐电网建设的新篇章;1995年,随着500千伏安定、昌平变电站的投产,北京地区结束了拉闸限电的历史;1999年,随着500千伏顺义、通州、门头沟变电站的投产形成了北京500千伏环网,对北京电网提供75%以上的电力供应;近年来,随着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的投产以及清洁能源的注入,北京500千伏电网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,极大保障了首都政治供电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……
电压等级逐步提高、网架结构持续完善、外受电比例不断提升……坚强的网架如钢铁脊梁,支撑起首都城市发展每一步光明的变迁。
在这过程中,李宏鹏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是2008年奥运会保电。“奥运会开始的前几天,保电工作就已经开始了。”当时李师傅身为房山变电站值长,房山变电站是当时北京环网的重要枢纽站,它在奥运保电中的地位不言而喻。
“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开始巡视、检查、测温,防止一切可能影响到设备安全运行的事情发生。”8月8日晚上,万众瞩目的奥运会终于开始了。李师傅和几名同事在房山站的主控室中,密切关注着潮流负荷的走向,确保电网稳定运行。
薪火相传的不变初心
在房山变电站输变电电力设施区域,记者看到,刘东峰老师傅带着一名年轻运维人员,正在仔细巡查断路器的运行情况,他们查看六氟化硫气体压力表,查看弹簧压力指示……边查看边将检查结果认真记录到巡视检查卡上。
作为房山变电站的生力军,这名年轻运维人员就是2013年入职的张晓义。
初到房山变电站时,张晓义对于变电站的理解还是大学时期的认知。“那时每天跟着老师傅进行平日的站内维护、验收、倒闸操作等工作,遇到不懂的东西我就及时提问,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自己成长起来。”
“随着一次次保电任务的完成,我的工作也越来越不平凡。每一次保电任务,都有着我们电力职工坚守岗位、挥洒汗水的身影。”张晓义告诉记者,党的十九大保电的最后一天,傍晚时分他正巧在楼上值班,收到保电时段结束的消息,那一刻,日落的余晖洒在房山变电站周围,远处亮起了万家灯火,内心充盈满足,为自己的工作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到了绵薄之力而自豪。
采访结束离开时,夜色渐浓,月光下的房山变电站清幽寂静。刘东峰和张晓义站在值班楼前,远远望去,他们的身影,像是扎根在京郊的大树,伴着四季生长,把美好年华都献给了这一方土地。
责任编辑:李梁 投稿邮箱:网上投稿
Copyright 2014-2025 www.gzcd88.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-2